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 致密气地宫的开路先锋

致密气地宫的开路先锋

2024-06-12 08:44 (星期三) 34 人浏览 来源: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分类: 行业新闻
摘要:面对苏里格气田世界级开发难题,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苏里格气田开发研究所地质研究团队,像利刃一般直插开发难点,展开持续攻坚

“把一个瓷盘子摔在地上,再踩上几脚,这就是苏里格气田的气藏特征。”6月3日,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苏里格气田开发研究所地质研究团队白玉奇介绍道。

  自苏里格气田横空出世后,这个占我国陆上致密气年产量58%的世界级致密气田,用储量品位低、开发难度大、开发建设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考验着长庆的每一位开发人员。2008年,一支仅有数十人的苏里格气田地质研究团队成立,从毫无可供借鉴的“白纸”入手,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将苏里格气田的致密气地宫图鉴一笔一画地描绘出来。如今,随着大部制改革等多次人员机构调整,苏里格气田地质研究团队成员现有49人,但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却有增无减。这支团队再次像利刃一般直插开发难点,将低品位致密气藏中的“边角料”有效开发作为目标,披荆斩棘,勇当拨开致密气迷雾的“开路先锋”。

  “说起我们的团队精神,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攻坚啃硬,锐意进取’。”团队中资历较深的二级工程师马志欣讲起自己在苏里格气田建设之初的难忘经历。在先导试验区建产的前5年,苏里格气田28口气井总共只生产了3亿立方米天然气,其中2口水平井采收率只有10%左右,而想要实现效益开发,采收率至少要提高5倍。当时,面对毫无开发经验的水平井,团队没有一个人能吃好睡踏实。技术人员直接驻扎在钻井现场,把每口井都当成“宝贝疙瘩”呵护备至。马志欣说:“夜里随叫随起床都是家常便饭,给专家发送数据都要爬上周围最高的沙丘才能找到信号。”

  就这样突破重重难关,这支团队从无到有,反复摸索试验,创新攻关,转变思路,将苏里格气田开发目标从追求“单井高产”调整为追求“整体有效”。通过连续性前期评价和先导性试验,集成创新12项适用新技术,实现了苏里格气田规模有效开发,致密气采收率从20%提高到35%,先后3次刷新亚太地区陆上气井最长水平段纪录,高效建成国内首个30亿立方米致密气水平井整体开发示范区,让“硬骨头”成为“香饽饽”。

  目前,苏里格气田开发研究所主要负责苏里格气田中、东、西、南各区的科研攻关及生产技术支撑工作。涉及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管理气井井数近2万口,点多面广且技术复杂。

  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让这里成为培养致密气人才的摇篮。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员工成长后散布在长庆油田的各个气区发光发热。团队形成的致密气系列开发技术,“十三五”以来,荣获省部级奖励13项、厅局级奖励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0余项,有力指导了苏里格气田规模有效开发。

  “经过20余年的开发,苏里格的‘甜点区’已基本开发完,我们下一步的开发目标正向着更困难的边缘进军。”负责苏里格东区低品位资源效益开发的付斌说道。今年,面对剩余储量碎片化、零散化、储量动用不均衡等问题,团队成员纷纷拿出“绝活手艺”,通过开展小尺度储层内部结构表征及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低压阶段供气特征及数值模拟、井网加密调整与多井型精准动用储量等地质研究,向着复杂致密气藏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气精准动用技术进行攻关,助推能源超级盆地建设快步向前。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